求修书的句子(带修的文言文语句)

2024-08-30 09:48:38浏览(8)

其实求修书的句子的问题并不复杂,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带修的文言文语句,因此呢,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求修书的句子的一些知识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,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!

一、带修的文言文语句

1.“修”字解释为“修饰”的文言词句

◎修 xiū〈动〉(1)(形声。

从彡( shān),攸( yōu)声。“彡”有装饰义。

本义:修饰,装饰)(2)同本义 [embellish;decorate]修,饰也。——《说文》义之修而礼之藏也。

——《礼记·礼运》。注:“犹饰也。”

美要眇兮宜修。——《楚辞》以修敬也。

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(3)又如:修容(整饰容貌);修词(修饰词句。亦指作文;文辞);修饰边幅(形容注意仪容、衣着祳恼);修娖(整理修补)(4)整修;修理 [repair]古不修墓。

——《礼记·檀弓》修橹轒辒。——《孙子·谋攻》修守战之具。

——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吾妻死,室坏不修。——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(5)又如:修娖(整理修补);修完补辑(修葺整治;补缀损缺);修月(古代传说月由七宝合成,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)(6)兴建;建造 [build]钟鼓不修。

——《吕氏春秋·先已》乃重修岳阳楼。——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修堤梁,通沟浍。

——《荀子·王制》(7)又如:修立(修建);修治(制作);修构(修建);修废(兴复废业);修营(修建);修辟(修整开垦)(8) [学问、品行方面]学习、锻炼和培养 [study]修武之德。——《国语·晋语》束发修学。

——《汉书·叙传下》一善易修。——唐·韩愈《原毁》忌者畏人修。

怠者不能修(9)又如:修省(提高道德修养,不断反省自己);修省退悔(修身反省,退而自悔);修己(自我修养)(10)修行 [practise Buddhi*** or Taoi*** ]。如:修积(行善积德);修服(指道教的修炼服气。

服气,即吐纳);修持(持戒修行);修真(道教指学道修行为修真)(11)整治 [put in order;administer]管子修之。——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外结好孙权,内修政理。

——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修之于朝廷。——宋·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(12)又如:修文偃武(修明文教,停止武备);修文(采取措施加强文治,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,提倡礼乐教化等);修近(整顿内务);修言(统一号令);修事(治理政事)(13)实行;从事某种活动 [practise;carry out]地之不休。

——《国语·吴语》。注:“垦也。”

修其宗庙。——《礼记·中庸》。

注:“谓埽粪也。”(14)又如:修全(补救;变通);修削(进攻;砍杀);修禊(古代习俗,在三月三日到水边游玩,以祓除不祥)(15)编纂;撰写;写 [pile]始末修撰,凡十六载。

——《北史·序传》(16)又如:修撰(编辑又指掌修国史的官);修文郎(称阴曹掌著作之官);修札(写信)(17)设。置备 [be ready]修其簠簋。

——《国语·周语》。注:“备也。”

(18)又如:修名(修刺。置备名帖,以作通报姓名之用);修馔(准备饭食)(19)循;遵循 [follow]是以圣人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。

——《韩非子·五蠹》(20)又如:修今(拘守现状);修古(遵行古道);修本(犹溯源);修名(循名,依照名称)(21)通“休”。休整;休养 [rest]。

如:修摄(保养;调护);修鳞养爪(喻保养、积蓄战斗力)(22)修订,修改,改正 [revise;amend]欲自修改。——《世说新语·自新》词性变化◎修 xiū〈形〉(1)长 [long]修,长也。

——《广雅》德惠修长。——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。

索隐:“修亦长也。”邹忌修八尺有余。

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云髻峨峨,修眉联娟。——曹植《洛神赋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。

——明·魏学洢《核舟记》巨身修尾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庞然修尾。

(2)又如:修龄(长龄,长寿);修短固天(生命的长短本由天定);修亘(连绵不断);修篁(修筠。长长的竹子)(3)高;大 [tall;big]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。

——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(4)又如:修茂(树木高而繁茂);修波(***);修峻(高峻);修雅(高雅,不粗俗);修皙(身材高而皮肤白)(5)远 [distant]。如:修阻(路途遥远而阻隔)(6)善;美好 [good]伊中情之信修兮。

——张衡《思玄赋》(7)又如:修名(美好的名声);修直(高尚正直);修眸(漂亮的眼睛;美目);修禀(良好的禀赋)◎修 xiū〈名〉(1)通“脩”。致送师长的酬金 [present]降说屦,升坐修。

——《礼记·乡饮酒义》。钱宫詹云:“即仪礼之升堂乃羞,今之修爵。”

(2)又如:修金(学费);修脡(旧指送给老师的薪金。修,通“脩”。

干肉);修脯(旧时称送给教师的礼物或酬金);修馔(教师的薪金及饭食。修,通脩,束修)(3)修正主义 [revisioni*** ]。

如:防修反修;帝、修、反(4)姓。

①修饰。《汉书?冯奉世传》:“参为人矜严,好~容仪。”

②撰写;修改;润色。《柳敬亭传》:“幕下儒生设意~词,援古证今,极力为之。”

③修理;修造;修建。《过秦论》:“~守战之具。”

④整治;治理。《隆中对》:“外结好孙权,内~政理。”

⑤修养;修行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臣~身洁行数十年。”

⑥效法;学习。《原毁》:“一善易~也,一艺易能也。”

⑦长;高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~竹。”

⑧善;美好。《离骚》:“老冉冉其将至,恐~名之不立。”【辨】修,脩。“修”的本义是修饰,“脩”的本义干肉。二字常通用,但“干肉”一义不写作“修”。

【修文】⒈兴修文教,加强文治。⒉旧称文人死亡为修文。

有时作“做”“从事”来讲,例:修禊事也。

例:纷吾既有此内美兮,又重之以修能。

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之什》无念尔祖,聿【修】厥德

文王在上,于昭于天。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。有周不显,帝命不时。文王陟降,在帝左右。

亹亹文王,令闻不已。陈锡哉周,侯文王孙子。文王孙子,本支百世,凡周之士,不显亦世。

世之不显,厥犹翼翼。思皇多士,生此王国。王国克生,维周之桢;济济多士,文王以宁。

穆穆文王,于缉熙敬止。假哉天命。有商孙子。商之孙子,其丽不亿。上帝既命,侯于周服。

侯服于周,天命靡常。殷士肤敏。裸将于京。厥作裸将,常服黼冔。王之荩臣。无念尔祖。

无念尔祖,聿【修】厥德。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殷之未丧师,克配上帝。宜鉴于殷,骏命不易!

命之不易,无遏尔躬。宣昭义问,有虞殷自天。上天之载,无声无臭。仪刑文王,万邦作孚。

德惠修长。——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。索隐:“修亦长也。”

邹忌修八尺有余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

云髻峨峨,修眉联娟。——曹植《洛神赋》

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。——明·魏学洢《核舟记》

巨身修尾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
(形声。从彡( shān),攸( yōu)声。“彡”有装饰义。本义:修饰,装饰)

义之修而礼之藏也。——《礼记·礼运》。注:“犹饰也。”

以修敬也。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从彡(shān),攸(yōu)声。“彡”有装饰义。

本义:修饰,装饰。 2、同本义 [embellish;decorate]。

修,饰也。——《说文》义之修而礼之藏也。

——《礼记·礼运》。注:“犹饰也。”

美要眇兮宜修。——《楚辞》以修敬也。

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3、又如:修容(整饰容貌);修词(修饰词句。亦指作文;文辞);修饰边幅(形容注意仪容、衣着祳恼);修娖(整理修补)。

4、整修;修理 [repair]。古不修墓。

——《礼记·檀弓》修橹轒辒。——《孙子·谋攻》修守战之具。

——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吾妻死,室坏不修。——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 5、又如:修娖(整理修补);修完补辑(修葺整治;补缀损缺);修月(古代传说月由七宝合成,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)。

6、兴建;建造 [build]。钟鼓不修。

——《吕氏春秋·先已》乃重修岳阳楼。——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修堤梁,通沟浍。

——《荀子·王制》 7、又如:修立(修建);修治(制作);修构(修建);修废(兴复废业);修营(修建);修辟(修整开垦)。 8、[学问、品行方面]学习、锻炼和培养 [study]。

修武之德。——《国语·晋语》束发修学。

——《汉书·叙传下》一善易修。——唐·韩愈《原毁》忌者畏人修。

怠者不能修。 9、又如:修省(提高道德修养,不断反省自己);修省退悔(修身反省,退而自悔);修己(自我修养)。

10、修行 [practise Buddhi*** or Taoi*** ]。如:修积(行善积德);修服(指道教的修炼服气。

服气,即吐纳);修持(持戒修行);修真(道教指学道修行为修真)。 11、整治 [put in order;administer]管子修之。

——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外结好孙权,内修政理。——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修之于朝廷。

——宋·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 12、又如:修文偃武(修明文教,停止武备);修文(采取措施加强文治,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,提倡礼乐教化等);修近(整顿内务);修言(统一号令);修事(治理政事)。 13、实行;从事某种活动 [practise;carry out]。

食土不均,地之不修,内有辱於国。——《国语·吴语》。

——《礼记·中庸》。注:“谓埽粪也。”

14、又如:修全(补救;变通);修削(进攻;砍杀);修禊(古代习俗,在三月三日到水边游玩,以祓除不祥)。 15、编纂;撰写;写 [pile]。

始末修撰,凡十六载。——《北史·序传》 16、又如:修撰(编辑又指掌修国史的官);修文郎(称阴曹掌著作之官);修札(写信)。

修其簠簋。——《国语·周语》。

注:“备也。” 18、又如:修名(修刺。

置备名帖,以作通报姓名之用);修馔(准备饭食)。 19、循;遵循 [follow]。

是以圣人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。——《韩非子·五蠹》 20、又如:修今(拘守现状);修古(遵行古道);修本(犹溯源);修名(循名,依照名称)。

21、通“休”。休整;休养 [rest]。

如:修摄(保养;调护);修鳞养爪(喻保养、积蓄战斗力)。 22、修订,修改,改正 [revise;amend]。

欲自修改。——《世说新语·自新》[。

二、形容一个人抠门的诗句

关于做做抠门诗句 1.形容人很抠门的名言或诗句有哪些

出自春秋孔丘《论语·里仁》,意思是:君子懂得的是道义,小人懂得的是利益。

2、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

出自清代张英《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》,意思是:远隔千里寄来书信,结果只为了一堵墙的事情,让给他们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?万里长城如今都还在,但是当年的秦始皇都已经不在了。

3、事急则钜万可捐,事平则锱铢必较。

出自清代张廷玉的《明史·列传·卷一百四十六》,意思是:如果事情比较紧急,那么即便是黄金万两都可以轻易的捐出去。但如果事情已经平息,那么即便是一分一豪都要仔细计较。

4、杨子取为我,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。

出自战国的孟子及其弟子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二十六节》,意思是:杨子为我取出来的话,即便拔一毛可以对天下有好处,他也不做。

5、自彼成康,奄有四方,斤斤其明。

出自春秋佚名《诗经·周颂·执竞》,意思是:从那成康时代起,周邦统一占四方,英明善察有斤斤计较的好眼光。

1.夺泥燕口,削铁针头,刮金佛面细搜求:无中觅有。鹌鹑嗉里寻豌豆,鹭鸶腿上劈精肉,蚊子腹内刳脂油。亏老先生下手!

出处:元·佚名《醉太平·讥贪小利者》。

译文:从燕子口中夺泥,从针头上削铁屑,从贴着金子的菩萨脸上细细刮金:在没有中找有。从鹌鹑的喉囊里找豌豆,从鹭鸶的腿上劈些精肉,从蚊子的肚子里刳脂油。真亏得老先生能下得去手。

2.杨子取为我,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。

出处:战国·孟子及其弟子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二十六节》。

译文:杨子奉行‘为我’,拔根汗毛就对天下有利,他也不愿意做。

3.事之以货宝,则货宝单,而交不结;约信盟誓,则约定而畔无日;割国之锱铢以赂之,则割定而欲无厌。事之弥烦,其侵人愈甚,必至于资单国举然后已。

出处:战国·荀子《荀子·富国》。

译文:如果用财宝侍奉强横暴力的国家,财宝用完了,可是邦交仍然不能建立。和他们结盟,订立条约,可是没几天他们就背信弃义了。

割让国家领土去贿赂他们吧,他们的欲望却不能满足。对他们越依顺,他们就变本加厉,一定要到财物送光,国家全部拿来送给他们,才肯罢休。

4.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

出处:清·张英《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》。

译文:千里寄信而来只是因为墙,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?万里长城如今仍在,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。

5.事急则钜万可捐,事平则锱铢必较。

出处:清·张廷玉、万斯同等《明史·列传·卷一百四十六》。

译文:事情紧急的时候,几万两黄金都可以捐出去,事情平息之后,很少的钱也要计较。

爱财如命把钱财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。形容极端吝啬。

爱钱如命某些人贪爱钱财就像吝啬生命一样。形容十分贪婪、刻薄。

;肥:胖,引申为贪婪。对待别人很吝啬,而自己却很贪婪。

慷慨输将毫不吝啬地捐献财物帮助人。多用在对社会对群众。

的极端为我主义。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。

一钱如命一个钱看得象性命那样重。比喻极端吝啬。

葛屦履霜冬天穿著夏天的鞋子。比喻过分节俭吝啬。

牟弟子名,后取“善”之“爱惜”意,指“爱惜钱财”。舍:施舍。指人爱惜钱财,不愿施舍于人。常用来讥讽人非常吝啬。

视财如命形容人的吝啬,把钱财看得有如生命一般

形容非常抠门的成语有一毛不拔、锱铢必较、瘠人肥己、分斤掰两、爱财如命。

2、释义: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。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。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。

3、出处: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十八回:我说:你要为我的情,就一总送我二三千银子。他竟一毛不拔!(翻译:我说你如果要还我的情意,就一次给我两三千银子,他竟然连一分钱都不肯出。)

2、释义:用来形容非常小气,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。也比喻气量狭小,很小的事也要计较。

3、出处:清·张廷玉《明史·汤开远传》:事急则钜万可捐,事平则锱铢必较。(翻译:如果是急事多少钱都能拿出,事情不急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。)

2、释义:指对待别人很吝啬,而自己却很贪婪。

3、出处:明·屠隆《昙花记·冥司断案》:瘠人肥己,毫厘不舍。(翻译:对待别人很吝啬,而自己却很贪婪。一分钱都不舍得拿出。)

1、拼音:fēn jīn bāi liǎng

3、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四十五回:专会打算盘、分斤掰两的。(翻译:专门会算计,一分钱都要过分计较。)

2、释义:指把钱财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,形容极端吝啬。含贬义。

3、出处:清·岭南羽衣女士《东欧女豪杰》第四回:我想近来世界,不管什么英雄,什么豪杰,都是爱财如命。(翻译:我想最近无论是什么英雄豪杰,都把钱财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。)

三、求《极品家丁》里的对联、诗句

上联为:长涨长涨长长涨;下联为:涨长涨长涨涨长。横解为:涨长长涨

上联是:海水潮。朝朝潮,朝潮潮落。下联对:浮云涨,长长涨,长涨长消

鹤龄频添开旬清健鹿车共挽百岁长生

日月双辉惟仁者寿,阴阳合德真古来稀

绿水本无忧,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,为雪白头

梧桐枝上栖双凤——菡萏花间立并鸳

螳臂档车,暴虎凭河,匹夫何堪言勇---蚂蚁沿槐,蚍蜉撼树,愚者妄自称雄。

两猿截木山中,这猴子也会对锯〔句〕。--匹马陷身泥内,此畜生怎得出蹄(题)

鸡犬过霜桥,一路梅花竹叶---燕莺穿绣幕,半窗玉剪金梭

闲人免进贤人进,盗者未来道者来.

弱小书童,不识三代夏商周;俊秀才子,只读四书风雅颂.

千年古树为衣架;万里长江做澡盆。

劈破石榴,红门中许多酸子;咬开银杏,白衣里一个大人(仁)。

七鸭浮塘,数数数三双一只;尺鱼跃水,量量量九寸十分。

○烟锁池塘柳--炮镇海城楼茶烹銎壁泉烽销漠塞榆灯深村寺钟

○烟沿艳檐烟燕眼--雾捂乌屋雾物无雾舞骛坞雾吾屋

○上八桥,中八桥,下八桥,三八二十四桥-

金四两银四两铜四两四三一十二两

魏九卿蜀九卿吴九卿三九二十七卿。

○白塔街,黄铁匠,生红炉,烧黑炭,冒青烟,闪蓝光,淬紫铁,从北朝南打东西

金山寺,木鱼声,送火神,念水经,劳土地,整日忙,借月朗,祈天求地圆阴阳

一座庙,二僧人,出三界,遁五行,衣百衲,行万里,游八方,历秋过冬度春夏

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,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人偷走,某年除夕,他想出了一个防“贼”的妙法: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:

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,都摇头而去。初一清晨,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,遂成意义全薪的一幅佳作:

这则传说的“本事”显然是不可信的——因为到五代时才出现第一副春联。但故事很有趣,对联亦不乏有艺术性,颇值一赏。

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幼时家贫,放学后常帮大人磨面。12岁那年,一位师爷命他以磨面为题做联一副,王禹偁即道:

满座宾客对答不出,次日消息传开。王禹偁知道后,当即对出下句:

宋人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。某年春节,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,吕写道:

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。众人始觉其“怪”,继称其“妙”。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“联外之意”:上联缺“一”,下联少“十”,正是“缺衣少食”的谐音:横批“南北”亦即意味着“没有东西”。作者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。

宋代词人晏殊路过扬州时在大明寺里小憩,无意间看见壁上所书的一首诗很不错,经打问知道作者是当地人王琪,便请王来一起用饭。饭后二人在池边散步,其时正值遍地落红的春末,晏殊说:“有时想起一个佳句,比如我曾做出过这么一句:‘无可奈何花落去’,至今也没想出下联。”王琪应声说:“似曾相识燕归来。”不久,这一联句被晏殊写入他的词《浣溪沙�6�1一曲新词酒一杯》中,遂成千古名句。

北宋名相寇准与众友同游郊外,即景乘兴出句求对:

众友无句答对,杨大年刚好赶到,对曰:

宋人刘贡父善属对,王安石出句试之:

王安石拍手叫好:“此天造地设也!”对句的妙处在于以“四诗”概括“风雅颂”:因为《诗经》中的“雅”诗又可分为“大雅”和“小雅”,与“风”、“颂”合起来恰成“四诗”。

梅尧臣以诗知名,但浮沉三十年而不得重用。到了晚年,他应欧阳修之邀参加《唐书》的修撰。成稿之后还未上呈皇帝,梅就病故了,士大夫们莫不叹惜。先前梅尧臣受命修《唐书》时,曾对他的妻子刁氏说:

虽是夫妻日常对话,却自然成联,闻者皆称善对。

苏轼(号东坡)与黄庭坚于松下走棋,阵风吹来,松子掉落棋盘,东坡即景出句:

苏轼一向恃才傲物,宰相王安石很器重苏的才学,但又觉得该杀杀他的傲气,有一年的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,八月又是一个闰月,王安石即以此为题出了上联要苏轼答对:

苏轼苦思多日,终不能对出。直到几百年后才有一位无名氏勉强对出了下联(宽对):

一日,苏东坡邀黄庭坚来家作客。黄到门外,苏忙着出去迎接,两人就在门旁的柳树下攀谈起来。正在窗前捉虱子的苏小妹见此情景即戏语道:

按:“双月”谓“朋”,“半风”(“风”繁体作“风”)指“虱”。

一天傍晚,苏东坡对苏小妹说:“我出一上联,请你花一夜工夫对出下联。”遂曰:

水仙子持碧玉簪,风前吹出声声慢

苏小妹苦思良久不能对出。因为“水仙子”、“碧玉簪”和“声声慢”俱为词牌名,下联亦须以词牌名为对,同时还要描绘出一幕情景,难度确实是很大的。正在搜肠刮肚之际,忽见女仆在月光下端酒菜送来,苏小妹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:

虞美人穿红绣鞋,月下引来步步娇

按:“虞美人”、“红绣鞋”、“步步娇”也是词牌名。

苏东坡任职杭州期间常外出游山赏水。一日便服出游至莫千山时来到庙中稍息,庙中老道人见他衣着简朴,便视为普通游士,态度冷漠地说了声:“坐!”又对道童喊:“茶!”在谈话之间,道人发现来客颇有学识,便请进厢房叙话,并道:“请坐!”又呼道童:“敬茶!”当最终得知来客是苏东坡时,老道士连连作揖打恭并请他到客厅“坐坐!”。进了客厅,道人躬身示礼:“请上坐!”又吩咐道童:“敬香茶!”临别时,道人再三请东坡留下“墨宝”。东坡含笑挥笔书就一联:

金山寺和尚佛印和苏东坡一向友善,两人相遇常常互开玩笑。一天傍晚,二人泛舟长江之上,船小风轻,对月饮酒,十分畅快,酒过三巡,佛印向东坡索句,东坡手指江岸,笑而不语。佛印循指望去,但见岸上一农夫荷锄归村,身后一条黄狗正边走边啃一截剩骨。佛印顿悟东坡之意,乃呵呵一笑,将自己手中拿着的一把题有东坡诗句的大蒲扇抛入水中。二人彼此心用不宣,相视微笑。原来他俩用“形体语言”合做了一副精致诙谐的双关“哑联”:

狗啃河上(和尚)骨(东坡出句)

一日,佛印对东坡大谈佛事,躺在帘子后边的苏小妹见佛印把佛法说得神乎其神,便很想“幽”这位和尚一“默”,遂题一上联并吩咐女仆拿出去交给苏东坡。东坡接过一看便朗声大笑,上联是:

东坡把上联交给佛印,佛印思索片刻即对出了下联:

这是一副“析字联”,对得十分巧妙。

据传,宋人梁皓(一作灏)屡考不中,仍不泄其气,奋发读书,终于在82岁时中了状元。在给皇帝的谢表中,梁皓附了一副很幽默的对联:

此联用了两个历史典故:汉代传授《尚书》的伏生成名时已90岁,姜尚(太公)辅佐周文王时年整八十。作者以此表达自己老迈得志的心情,十分贴切。

宋人洪平斋喜欢在文章中使用“而已”二字。某年,他给皇帝上书弹劾当朝宰相弄权纳贿,奏章中有这样的句子:“招权纳贿,倚势作威而已”,结果不仅未能“扳倒”宰相,反遭宰相忌恨,整整闲置了十年。洪平斋忿慨不已,遂在家门上书写一联:

南宋诗人尤袤和杨万里关系友善。淳熙年间,杨任秘书监,尤为太常卿,常常是低头不见抬头见。二人性情诙谐,喜欢互开玩笑。有一次碰面时,尤对杨说:我以一经句为上联请你对出下联

“杨氏为我”和“尤物移人”都是先秦经典中的成句,二位诗人巧妙地把它们引为联句,而“尤”、“杨”又分别是二人的姓氏。如此联句,确需才学“垫底”。

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游马苑,朱棣(其四子)与朱允炆(其长孙)同侍。太祖出句令对:

后一对句比前一对句气象雄浑得多。后来朱棣取代朱允炆登上帝位并把国都由南京迁到了北京。也许“马苑应对”一事已经显示出皇孙不是皇子的对手。

明人徐唏年轻时以吏员进身。他荣归故里时,当地官员率诸生郊迎,诸生以其不由科目出身,便有些态度不恭,地方官员大为生气,出句斥诸生曰:

“酸子”乃讥刺在场的酸秀才们。诸生久不能对。徐唏代答曰:

明代高则诚少负才名,有“神童”之誉,七岁时的某一天,高则诚身穿绿袍从学塾中归家,路逢官居尚书的邻居,尚书戏则诚曰:

则诚见尚书身着红袍,即对答曰:

尚书听了,连连惊叹“后生可畏”。“美目盼兮”和“鞠躬如也”分别是《诗经》和《论语》中的成句,能在即景应对中迅速地引用,确实是需要学问和才气的。

求修书的句子和带修的文言文语句的问题分享结束啦,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?欢迎您下次再来哦!

上一篇: 泛舟湖上的优美句子(关于江上泛舟的诗句)
下一篇: 返回列表

相关推荐